梅县茶事|一片叶子的生态突围与品牌觉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4:06:00    

在粤东北的群山褶皱里,梅县区茶农的指尖正划过层层叠叠的嫩绿,熟练又精准地摘下一片片茶叶放入篓中。当潮州单丛茶随外交国礼香飘四海,英德红茶借电商直播攻城略地时,梅县绿茶这座拥有2万多亩茶园的“客家茶仓”也在探寻自己的出路。

春茶采摘正如火如荼。

3月春茶季,梅县区各大茶园里,传统客家炒绿与机械臂奇妙共舞,年轻茶商在直播间里打通新的产业路径。从雁南飞茶田的樱花文旅,到华银茶业的“诺亚方舟”有机试验,再到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茶疗实验,一场关于生态价值与商业逻辑的博弈,正在青山绿水间上演。如何在工业化浪潮中守住茶的本味?答案或许就藏在客家人“宁可食无肉,不可饮无茶”的执念里。

采茶

人与竹篓的时空对话

清晨7时的阴那山,雾气在茶垄间支起纱帐。95后茶农李伟明按下无人机启动键,银灰色机翼搅碎薄雾,红外摄像头扫过层层叠叠的茶田。在他手中的平板电脑上,墨绿色区块逐渐被标注成网格——那是AI判定的“一芽一叶”黄金采摘带。

“东南坡C3区小块试验地,含水率68%,达标。”随着指令从对讲机传出,几名头戴竹笠的采茶工挎着竹篓踏入晨雾。她们的手指在茶梢间翻飞如蝶,竹篓里渐次铺满带着露珠的嫩芽。这种“无人机预检+人工精采”的混合作业模式,让这座百年茶山的采收效率提升了40%。

茶农们穿梭在茶树间,采摘鲜嫩茶芽。

在梅南镇莲花山脉茶叶种植区,90后茶农王士勤的手机弹出一条预警:7号地块温度骤升2℃。他轻点屏幕,遮阳棚自动展开,滴灌系统开始喷洒水雾。“以前老师傅观云识天气,现在传感器比人更懂茶树。”基地的物联网大屏上,526亩茶田化作跳动的数据流:叶片含水量、土壤pH值、光照强度……这些数字正重构客家人“春采晨露秋采霜”的古老法则。

科技浪潮下,亦需坚守者。黄阿婆蹲在自家茶田,布满茧子的拇指掐过茶梗,青汁在指甲缝沁出翠色。“嫩而不软,韧而不老。”72岁的她不用任何仪器,单凭指尖触感就能选出顶级茶青。在她身后,孙女正用手机直播采茶过程,评论区不断跳出订单:“就要阿婆手选的那批。”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梅县区茶产业园达到戏剧性高潮。价值80万元的色选机轰鸣作响,每分钟可分拣2000颗茶芽;而在仅隔一道玻璃墙的演示间,制茶师陈永坤正徒手探入200℃铁锅。茶叶在掌心中翻卷成浪,水分蒸腾的噼啪声与手掌拍击的脆响交织,空气中弥漫起浓郁的栗香。

“机器能保证99%的均匀度,但剩下1%的灵气要靠手感。”陈永坤展示着掌心的灼痕,那是四十年练就的“温度计”。他独创的“三抛三接”手法,能让茶多酚保留量比机械杀青高出5%。年轻学徒们围在监控屏前,将老师傅的炒制曲线录入数据库——这些数据未来将用于训练AI炒茶系统。

暮色降临时,产业园的灯光次第亮起。李伟明带着无人机数据找到黄阿婆,老人用竹篓分拣茶芽的速度竟与AI推荐模型完全吻合。“你们后生仔的机器厉害。”她笑着抓把茶青塞给年轻人:“可别忘了,茶树听得懂客家人的山歌。”

山风掠过茶田,无人机的航拍灯与竹篓里的嫩芽一同闪烁。在这个被大数据和古老智慧共同灌溉的春天,梅县茶人用两种语言书写同一部茶经:科技标注效率的刻度,传统守护风味的灵魂。

种茶

石缝里的生态保卫战

晨光洒在阴那山脊时,64岁的陈永康已蹲在石坑镇茶田里。放大镜扫过叶片背面褐斑,他猛然起身,抄起铁锹掘向茶树根部——板结成块的土壤间,蚯蚓尸体与白色菌丝纠缠成诡异的蛛网。“这是除草剂造的孽。”这位老农技师的声音在山谷回荡。

十多年前一些茶园生态崩盘的场景,陈永康仍历历在目:施用化学除草剂的区域,茶树裹着厚厚苔藓,像患了皮肤病;而在自然农法试验区,尺蠖在虫蛀的叶片间自在爬行,腐殖土里翻出肥硕的蚯蚓。“健康的茶树应该学会与自然谈判。”茶农林建勋抓把羊粪与花生麸混合的肥料,发酵的酸味裹着草木清香。

梅县区雁洋镇阴那山是当地重要的茶产区。

在嘉应学院的“茶叶ICU”,检测报告揭示着残酷现实:传统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仅1.17%,而林建勋的生态茶田达到3.82%。电子显微镜下对比图更触目惊心——化学种植区的茶树根系如干瘪血管,自然农法的根须则像蓬勃的神经网络。

这场生态革命需要付出代价。在茶农李美霞的账本上,人工除草每亩年耗1200元,是化学除草的6倍;引种抗虫害的梅占品种,前三年亩产下降45%。但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天:深圳茶商以每斤高出市场价80元的价格,包销她的全部有机茶青。“虫子咬过的茶叶,反而成了品质认证。”李美霞说。

科技正在为传统赋能。在雁洋镇茶园里,农技员操控无人机播撒芥菜种子——这种绿肥作物能分泌天然除草物质。北斗定位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土壤墒情,当pH值低于5.3时,系统自动触发石灰石粉撒播。“我们要给茶树造个自助餐厅。”茶农黄伟通过手机搜索智能配肥机技术。他计划引入的这种设备,通过北斗定位的传感器网络实施监控土壤墒情。当PH值低于5.3时,系统自动触发石灰石粉撒播,48种微量元素可组合出213种配方。

在石坑镇废弃矿山上,一场更激进的实验正在进行。茶农将茶苗植入炸药开凿的石缝,火山岩风化土中的54种矿物质,让茶叶氨基酸含量飙升至7.3%。“这是客家人的‘石烹茶’。”技术员小刘轻敲岩壁,空腔传来鼓鸣般的回响,“石头会呼吸,茶树才能活出精气神。”

夕阳西下时,陈永康带着学生采集病叶样本。山风掠过茶田,他开始驻足倾听——土壤开裂的细微声响、嫩芽舒展的簌簌轻吟、还有远处林建勋驱赶山雀的铜锣声,正在合奏一曲生态交响。“二十年前这里满山农药味,现在连画眉都回来做窝了。”老茶人捧起把泛着油光的黑土,笑得像个捡到糖果的孩子。

在这片客家人耕耘千年的土地上,每一株茶树都在讲述生存智慧:真正的风骨不在完美无瑕的叶片,而在与万物共生的勇气。当科技与传统在石缝间握手,梅县茶人终于读懂古老山歌的深意——“莫嫌地瘦栽松柏,须知石破见甘泉”。

制茶工人正在晒青。

制茶

传统与科技的相互交融

深夜十点的茶厂,蒸汽如白龙冲破夜幕。90后制茶师梁志浩俯身贴近新启用的杀青机,透过观察窗紧盯翠叶在120℃蒸汽中翻腾。“古籍说‘蒸青锁魂',这才是客家茶的本来面目。”他抹去镜片上的雾气,显示屏跳动的数据映亮眼底——茶多酚保留率定格在28.7%,比传统炒青高出9%。

这个华南农大毕业的“茶二代”,正用科技复活失传技艺。在梅县农科所的档案室,他翻到光绪年间的《嘉应茶经》,泛黄纸页记载着“竹甑蒸青法”:气蕴而色翠,味敛而香幽。如今,不锈钢蒸汽杀青机每小时吞吐300公斤茶青,传感器精准调控的温度湿度,让古法在数字时代重生。

三百米外的实验车间,“金螺春”项目迎来关键时刻。研发员将台湾金萱茶青倒入智能揉捻机,液晶屏设定参数:压力4.2kg/cm2、转速32r/min。“机械手模仿的是老师傅的‘太极揉’。”她轻点启动键,墨绿色茶团在恒温槽中舒展又蜷缩,逐渐塑成螺形。烘焙箱飘出的奶香混着栗香,正是年轻人追捧的“轻养生”风味。

阴那山茶厂出品的“金螺春”绿茶。

这种创新正在撕裂传统阵营。松口镇合作社的智能炒茶机昼夜轰鸣,75岁的老茶工陈伯却把着最后一道关卡。他枯瘦的手掌探入150℃的炒锅,茶叶在指缝间跳跃如金箔。“机器炒的叫‘茶’,人手炒的叫‘魂’。”老人展示掌心老茧,那里留存着六十年的温度记忆——早春茶火温忌燥,谷雨茶需猛火逼香。

陈伯的账本记录着PK后的结论:机械化使每斤干茶成本降低28元,但贴上“手工提香”标签的产品溢价60%。在茶厂质检室,两组对比样茶静置玻璃皿中——机械茶的条索均匀如克隆,手工茶的卷曲度却呈现微妙差异。“就像钢琴家弹同一份乐谱。”质检员小吴转动茶样:“机器能奏准每个音符,人才有即兴的瞬间精彩。”

破晓时分,梁志浩带着首批“客家玉露”走进评审室。白瓷碗中,蒸青茶汤色澄如春水,入口的鲜爽让老茶人们瞳孔微张。“这是用现代手术刀解剖传统基因。”省茶科所专家轻晃杯壁,挂杯香持续了7分32秒,比文献记载的清代贡茶还多23秒。

山雾漫进车间的时刻,陈伯正在手工炒制明前茶。梁志浩安静地站在灶台边,看老人手腕抖出45度弧线——那是智能机械臂尚未攻克的“抛香绝技”。蒸汽机的轰鸣与铁锅的沙沙声在晨曦中交织,茶香浸透斑驳的砖墙。

“年轻人,尝尝这个。”陈伯突然扬手抛来茶团。梁志浩接住的瞬间,掌心传来温热震颤——六十年的炒茶记忆,正在科技与传统的融合中,传递着永不降温的匠心。

制茶工人查看茶青晾晒情况。

卖茶

直播间里的地理标志博弈

深夜十点的客都文创产业孵化园,主播嘉嘉将琉璃杯举向环形补光灯。金螺春茶汤在镜头前流转,细密茶毫如星屑沉浮。“家人们看这金圈,梅县绿茶地理标志认证就在这里。”她突然将茶汤泼向宣纸,墨色山水瞬间洇出琥珀纹路——这个戏剧性动作让直播间人数飙升破万,后台订单提示音密集如骤雨。

这场持续6小时的直播,让梅县绿茶单日线上销售额首次突破万元关卡。

700公里外的芳村茶叶市场,王振业守着铺面,手机循环播放着嘉嘉的直播切片。“外地茶商收我们的茶青,做出来的茶换个包装价格翻三倍。”他翻开2023年检测报告:梅县茶青酚氨比8.2,适制性优于一处知名茶产地的9.7,但货架上“梅县”字样多藏在配料表第四行。

梅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展厅内,陈列着梅县区产出的各类茶产品。

转机随春风而至。深圳万象城专柜前,白领林小姐轻扫茶叶罐上的溯源码,产地梅县区茶园的相关情况跃入手机。“能看到自己那株茶树,就像养电子宠物。”她刚为“云认养”的08号茶树支付了6888元年费。这种“可视化的信任”正在重构产销逻辑。

传统渠道也在蝶变新生。松口古镇的老茶行里,27岁的归侨后代黄宇翔推出“时光茶匣”——檀木匣内分装十二节气茶样,附赠祖父1953年的采茶日记复印本。“没想到00后买家占七成,他们说这是‘可饮用的历史’。”他指着墙上的快递单,最远一单寄往冰岛雷克雅未克。

在茶商陈美霞的手机里,保存着不同包装的对比照:左边是贴牌代工的素色铁罐,右边是“梅县金螺春”地理标志版。“同样的茶叶,带logo的贵60%还断货。”她抚摸新设计的围屋图腾包装:“以前觉得文化虚,现在才知道是溢价密码。”

这场博弈中最锐利的武器藏在实验室。“酚氨比检测仪”将其它产地的茶和梅县绿茶的数值投屏对比,采购商老周扶了扶眼镜:“8.2对9.7,怪不得梅县茶更鲜爽。”三个月前,他刚把自家铺面的招牌换成“阴那山”。

夕阳西下时,嘉嘉的团队开始打包当日最后一单。特制快递箱里,茶罐用客家蓝布包裹,附赠的U盘存着采茶实录视频。“我们要让消费者体验开窖取酒的仪式感。”她调整镜头拍下包装过程,直播间弹幕闪过:“这不是喝茶,是在收藏春天。”

在王振业重新装修的店铺里,“梅县绿茶”四个鎏金大字终于占据门头。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架起手机,背景音是新学的直播话术:“我们的茶叶不用讲故事,检测报告会说话……”街对面茶商的霓虹灯牌闪亮,玻璃门上贴出“精选梅县茶青”的告示。

当第一缕晨曦掠过阴那山茶田,5G摄像头开始新一天的巡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写字楼,白领们冲泡着带溯源码的茶包;在雷克雅未克的公寓里,留学生正将茶匣放进维京风格酒柜;而在芳村市场,王振业迎来了首个指名要“酚氨比8.2”的批发商。这场关于地理标志的博弈,从暗流涌动的渠道战,进化成品质与文化的正面交锋。

品茶

从工夫茶到冷泡瓶的味觉革命

阴那山麓的晨雾尚未散尽,“客家茶事”体验馆已飘出三重茶香。茶艺师小芸将三只琉璃器皿一字排开:冷萃瓶里的金萱绿茶澄澈如泉,盖碗中的单丛茶汤鎏金浮动,虹吸壶里的柚香红茶正翻涌着琥珀色浪花。“这是梅县茶的三种性格。”她轻转腕间茶漏,水柱划出弧线,如同在书写茶汤的基因密码。

阴那山千亩茶田。

在松口镇古街,78岁的李伯拎起滚水壶,沸水撞向粗陶碗里的炒青绿茶,激起的水汽裹挟着栗香。“这叫‘喉底雷’。”他仰头饮尽茶汤,喉结滚动间发出满足的下咽声。碗底茶渣舒展成墨菊状,这是重火炒青的独有印记——茶多酚与高温的激烈反应,造就了直冲天灵盖的凛冽。

而客都文创产业孵化园里,冷萃冰箱正吞吐着上千瓶冷泡绿茶。台湾高山茶与梅县金萱在4℃冰水中缠绵八小时,茶氨酸缓慢析出,涩味物质却被低温封印。“像吞下整片晨雾笼罩的茶山。”“00后”白领小林旋开瓶盖,薄荷调的蜜香让她想起大学时的初吻。嘉应学院实验室的数据佐证着这场变革:冷泡茶儿茶素析出量比热泡低37%,但游离氨基酸高出22%,这正是年轻人追求的“不苦的清醒”。

雁洋镇老茶厂里,黄师傅正在上演“炭火芭蕾”。红泥炉上的砂铫咕嘟作响,他三指捏起鸭屎香单丛,茶叶坠入壶中的刹那,兰花香与蜜韵破空而出。“水温98℃,低冲高斟,这叫‘韩信点兵’。”茶汤在白玉令杯中流转七巡,每一泡的香气都变幻莫测。

这种玄妙的“香型魔术”正被科技解构。茶香实验室里,气相色谱仪将单丛香气拆解成47种化合物。“我们发现只要控制烘焙温度在118℃-122℃,就能锁定最受欢迎的蜜兰香型。”研究员林芳展示着智能焙茶机,液晶屏上跳动的曲线恰似传统炭火烘焙的温度图谱。在丙村茶叶集市,茶商老张的“香型盲盒”卖疯了——每包单丛标注着前中后调的香型组合,年轻人称之为“可以喝的天然香水”。

南口镇侨乡村的清晨,75岁的侨眷罗阿婆正在熏制“柚花红茶”。她将清晨采摘的柚花铺入杉木茶柜,下方炭火焙烤的工夫红茶渐渐吸饱花香。“这是南洋阿公教我的‘偷香术’。”茶柜启封时,带着体温的茶香惊飞了梁间燕子。

这种古法正在雁南飞茶田进化出“赛博形态”。景区茶吧里,咖啡机改装的红茶萃取器嘶嘶作响,柚花糖浆与冷萃红茶在雪克壶中翻滚出泡沫。“客乡春雪要配电子乐喝。”探店博主阿杰将特调茶饮举向落日,玻璃杯壁上凝结的水珠与DJ打碟节奏同步震颤。最新消费报告显示,这类新式调饮为梅县红茶带来47%的年轻客群增长,甚至有广州客专程驱车前来“打卡”。

暮色浸染阴那山时,李伯的竹茶几上出现了微妙变化:粗陶碗旁多了只冷萃瓶,盖碗底下压着“蜜兰香型”说明卡。孙女偷偷拍下短视频:老人先是皱眉啜饮冷泡茶,忽然瞪大眼睛,就着瓶身打量茶汤色泽,最后将剩余茶汤倒进自己的工夫杯。“阿公在玩分子料理呢。”视频上瞬间弹幕刷屏。

这场静默的和解在梅县茶山随处可见。松口镇茶农把直播架支到古法炭焙车间,年轻茶艺师用虹吸壶萃取陈年炒青。当百年围屋的茶亭装上蓝牙音响,客家山歌与电子乐共同浸泡着茶叶,古老的味道正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重生——正如茶文化学者所言:真正的传统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盛宴。

源起

茶船古道上的乡愁密码

梅县区档案馆的樟木箱里,1912年的侨批(华侨书信)正渗出淡淡茶渍。泛黄信纸上,泰国华侨张耀宗用蝇头小楷写道:“随信附茶种十二粒,暹罗瘴热,惟嘉应茶可愈乡愁。”百年后的实验室里,这些种子萌发的新苗正吐露嫩芽——经DNA比对,正是现今阴那山当家品种“客家绿”的母本。

客家人的下南洋史,也是一部茶箩里的移民史。松口古镇移民广场,81岁的黄瑞生颤巍巍打开祖传茶箩。柚木箩身刀刻的航线图已包浆发亮:松口火船码头—汕头港—马六甲—槟城。“当年阿公下南洋,箩底藏茶种,箩中装炒米,遇飓风时抓把茶叶嚼,能止晕船呕吐。”老人轻抚箩内陈年茶渍,那里仍嵌着几片光绪年间的茶末。

黄瑞生仍记得曾经“茶船古道”的盛景:梅江上船舶满载茶箱,水手将茶饼串成“项链”防潮。他收藏着一个1908年的锡制茶罐,内壁仍残留着三重包装痕迹:“粽叶防潮、宣纸吸味、蜂蜡密封,这就是最早的‘锁鲜技术’。”

地处岭南的梅州重峦叠嶂、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多,种植茶叶的自然条件优越,也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1974年在梅县畲江的唐墓中出土了釉茶具,由此证实至少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梅州人就有饮茶习惯。公元960至1280年间《惠州府志》中也有长乐(今“五华县”)生产土茶的记载。梅县区阴那山的千年古刹灵光寺历代僧人亦有在寺庙旁栽种茶树,加工制作茶叶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的传统。

作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广东生态茶园区域品牌县,梅县区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园主要分布于莲花山脉海拔400米至8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终年云雾较多,空气湿度高,昼夜温差大,形成独特的茶园生态系统,是出好茶、出名茶的区域。作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梅县区茶叶种植面积广,共有2.3万亩,主要分为雁洋、丙村片东部区域,石坑、梅西、大坪、南口片西部区域,梅南、水车片南部区域等三大产区,年产量1674余吨,产值5亿元。

阴那山古道残存的茶亭石柱上,不同语言的刻痕层层叠压。考古学家最新发现的1919年马来文刻记,经破译竟是首茶诗:“烈日煎骨时/墨色树叶在喉头绽放春天”。这与松口古镇的客家茶谚“喉底雷响,四时吉祥”形成奇妙呼应。

在梅县区外国语学校的茶艺课上,这种对话仍在延续。孩子们用青花盖碗冲泡柚花红茶,同时用AR设备扫描茶汤,投影出十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我们要让茶香自己讲故事。”教师周婉婷看着学生将茶样装入“时空胶囊”,这些样品将寄往海外姊妹学校的茶文化社团。

在雁洋镇生态茶园,侨眷罗伟民正将暹罗茶种苗嫁接至本地水仙茶树。这个由华侨捐赠的“归侨品种圃”已收集17国茶种。“老茶种是活着的地方志。”罗伟民轻抚过龟裂的茶树干,那里嵌着半枚锈蚀的船钉。当2023年首批“返乡茶种”制成的手工茶饼运抵槟城侨领会馆时,九旬华侨黄仲涵将茶饼贴近助听器:“听见了吗?这是梅江水拍打红头船的声音。”

未来

茶山上的科技革命与生态觉醒

凌晨四点的阴那山,无人机蜂群掠过茶田,机翼搅动的气流卷起阵阵绿浪。在智慧农业云控中心,大屏上块块茶田化作跳动的光点,土壤电导率、叶片含水率等数据如瀑布倾泻。“看这个区块,茶树在喊渴了。”技术员赵辉点击警报区域,地下滴灌系统立即启动,含硒元素的有机液肥精准注入根系。

这场“数字灌溉革命”正改变百年茶山的生长节律。雁洋镇茶农李建国手机上的“种茶宝”APP弹出提示:B7区PH值偏低,建议增施草木灰。“以前靠脚丈量,现在用数据种茶。”他的200亩生态茶园通过5G联网,去年节水38%,高端定制茶产量反增15%。在丙村镇,茶企则用区块链技术给每罐茶贴上“数字胎记”,扫码可见茶树生长全周期影像。

近年来,阴那山茶厂不断摸索改进制茶的工艺。

广州广交会展馆D区,一缕栗香穿透人潮。梅县绿茶展位上,茶艺师将滚水注入粗陶壶,随着“嗤”的一声轻响,琥珀色茶汤在玻璃公道杯中流转,浓郁的炒米香引得马来西亚茶商陈文兴连饮三杯。“这味道让我想起槟城的客家茶档。”他当场签下200公斤订单,指名要带“国家地理标志”烫金印章的罐装茶。

这场2024全球茶业交易博览会上,梅县区茶叶协会携6家企业亮出“茶+柚”跨界组合:绿茶鲜啤在冰雾中浮沉,茶果脯透着蜜柚清香,智能茶吧机现萃的冷泡茶与百年炒青同台竞技。展会首日,梅县展区人流量突破3000人次,茶啤酒试饮装两度补货。这场“客味风暴”背后,藏着北纬24°的产业突围密码。

产学研实验室里,仲恺农大团队成功破译“梅县栗香”的香气密码——关键成分甲基环戊烯醇酮含量达0.82‰,是国标的1.6倍。正是这项发现,催生出首款“花香版”炒青,在年轻消费者中引发收藏热。

暮色中的大坪镇汤湖村,茶农黄伟强在合作社账本添上新数字:今年村集体茶叶分红同比增23%。这得益于梅县区创新的“折股量化”模式——13个村将专项扶持资金转化为产业园股权,珍宝公司每年按茶旅收入分红。在茶柚套种的生态园,金柚树荫为茶树撑起天然遮阳伞,亩均效益突破1.2万元。

在“梅县绿茶”品牌体验馆,百年制茶世家的第五代传人林晓芸,将VR眼镜递给“00后”游客。虚拟场景中,1912年的船舶载着茶箱穿越马六甲海峡,南洋茶客惊叹客家炒绿的“东方咖啡”神韵。这种时空穿越的叙事,让梅县绿茶在电商平台年轻客群中斩获67%复购率。

挑战仍在眼前。梅县区茶叶协会秘书长洪海陆对比着两组数据:梅县绿茶虽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但品牌溢价仍低于潮州单丛近三成。“我们要让世界记住这口‘客家味’。”他展示着统一设计的围屋图腾包装,釉面陶瓷罐在灯光下流转着青黛色山影。

夜幕降临时,产业园的研发室依然明亮。茶精酿生产线调试进入关键阶段,柚花提取物与茶多酚的黄金配比即将揭晓。

从茶博会上惊艳四座的绿茶鲜啤,到马六甲老侨领珍藏的锡罐炒青,梅县人用一杯茶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当阴那山的晨雾再次漫过生态茶园,这片承载着客家千年茶脉的土地,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书写中国茶业高质量发展的岭南答卷。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文字 记者 李廷睿

摄影 见习记者 杨斐君

通讯员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作者】 李廷睿;杨斐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