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为何全国资本大鳄齐聚呼和浩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1 09:33:00    

前言


当国内一线投资机构的掌舵人同时出现在同一座城市,大概率意味着一件事:要么这里有肉眼可见的风口,要么这里藏着肉眼看不见的暗涌。2025年开春,呼和浩特用一场投融资大会的参会名单,验证了这个规律。

据官方媒体报道,3月20日,呼和浩特投融资大会 召开。

先来看看参会名单。创投领域汇聚了60余家知名机构代表,包括长石资本管理合伙人胡可、 东方嘉富CEO 陈万翔、 中财融商董事长 冯大任等一线投资人。金融机构方面集结了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的区域负责人,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20余家银行分行行长,人保、平安保险等10余家保险机构分公司负责人,以及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10余家证券公司区域高管。本地产业端汇聚了伊利、蒙牛、金宇生物、欧晶科技等80余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现代农业领域的 上市公司、相关企业负责人。政府层面则由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市长领衔,携多部门负责人共同出席。

仅是参会名单就意味深长:从顶级创投人、金融机构掌舵者,到乳业巨头、新材料上市企业高管,再至地方政府决策层,全齐了。可以说,这份名单完整串联起“ 资本赋能-金融支持-产业落地-政策护航”的生态闭环。

周围城市都在眼巴巴看着呼和浩特秀肌肉:现在,我有在新能源、现代农业、绿色算力、未来产业等领域的全链条资源整合能力。

其他城市难免会有疑问:呼和浩特是怎么拉来一大帮大佬巨鳄的?这些投过DeepSeek、 鸿翼芯、 西图之光的伯乐们,又为何将目光锁定到这座北方边疆城市?

一些论调一直存在。有人说,产业才能兴城,二产不强的城市没发展,更没未来。也有人说,地缘优势最重要身处内陆远离沿海,就失去了抢先的机会。还有人说,人才是关键,一个没吸引力的地方,靠什么往前走?

挺客观的。所以之前的呼和浩特,虽然也在前进,但总感觉腰杆怎么也挺不直。

可现如今,翻开全国产业地图,赫然发现呼和浩特拿着的是“ 非典型城市”的逆袭脚本:2024年GDP首次突破4000亿,三年拼出900多亿的成绩、6.1%的GDP增速让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城市只能望其项背。

何以一跃而起?

用政策。去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呼和浩特国土空间规划,从国家层面赋予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叠加自治区“强首府”政策,再同步实施“东数西算”枢纽节点与京津冀“两小时创新圈”的跨区域协同,让呼和浩特现在的政策工具箱里既有高铁枢纽、盛乐新机场等万亿级基建的“钢筋铁骨”,也将有不低于30亿元的绿色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共同打造政策杠杆撬动产业跃迁的闭环生态。

搞产业。以“六大产业集群”为矛尖,在传统与未来的碰撞中开辟新赛道。乳业双雄伊利蒙牛不仅缔造了产业链神话,更通过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反向输出世界级解决方案5.4万P算力支撑着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广阔征途,全国30%的半导体级单晶硅从敕勒川草原流出,传统生物制造的玉米产业链积淀,在合成生物时代裂变为“从淀粉到mRNA疫苗”的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混搭,展示着从“羊煤土气”向“高精特新”的产业重构。

做配套。用产城人融合之道,重构城市基因。行政审批流程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乘法”,“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让丁香扎根花开全城。盛乐国际机场与集大原高铁编织的交通网,与“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十二辐射”的立体交通网、千园之城人均20平方米的绿地,共同构筑起从“15分钟生活圈”到“候鸟式科研基地”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今天,在华北,呼和浩特是 京津冀的“ 绿电仓库”和“ 数据后厂”,也是“ 呼包鄂乌”都市圈的领头羊。 在全国,呼和浩特绿算指数全国第一,勇当 半导体材料国产化先锋。 在欧亚 呼和浩特作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连接欧亚大陆桥,是向北开放的“ 桥头堡”......


这些故事,正在击碎那三个固有偏见:

谁说内蒙古的城市只能做资源搬运工?绿色算力加持,数据洪流也能在草原上开闸。

谁说 边疆城市的人才留不住?新出台的“ 促进人口集聚16条” 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第二、今日头条同城热榜第一,双一流高校应往届毕业生纷纷提问:怎么才能去呼和浩特?

谁说硬科技必须扎根沿海? 在半导体园区,鑫华半导体万吨级电子级多晶硅项目的投产, 让“中国芯”有了草原烙印。

哪里有什么崛起神话,有的不过只是一座城市看得远了一点做得多了一点走得稳了一点 产业会转移,数字会变化,但是一座上进的城市,永远跑不掉。

资本的眼睛最毒。而这些,也正是投资人们 看中的呼和浩特不可复制的底牌:融资需求大、发展机会多,潜力无限。 投资人们这次带着双重任务而来:既要在呼和浩特的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疫苗、算力产业等赛道寻找下一个宁德时代,也要借这里的区位优势打开多个市场。


向北,呼和浩特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枢纽;向东,高铁2小时进京的“同城效应”正在显现;向西,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让产业链有了弹性空间。这种“三点一廊”的格局,让资本看到了布局华北、辐射俄蒙、承接产业转移的三重可能性。

资本向来都是最敏锐的风向标。 所以,与其说是呼和浩特诚邀天下客,倒不如说是花香引得蝶自来。 这种资本的流动,暗示着呼和浩特正在成为华北资本版图的新枢纽

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早已改变。如果说十年前的投资人盯着政策红利,五年前追捧互联网风口,那现在,真正的猎手正在寻找 不可复制的底座。这个底座,就是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亲自回答开头那些城市的疑问:有些人,光请是请不来的,得要不请自来;有些资本,光盼是盼不上的,需要主动捕捉;有些产业,光带是带不动的,更要勤能补拙

这里既有蒙牛、伊利这样的千亿级压舱石,也有算力、人工智能这些爆发性赛道,掌握着它们,就像同时握着盾牌和长矛。因而,谁握住了呼和浩特,谁就握住了未来——进可攻,退可守。

投资呼和浩特,也不仅是押注某个产业,而是在押注一个国家战略支点城市的崛起。虽然巨鳄云集,但呼和浩特给出的姿态不是“招商引资”的紧绷,而是“双向奔赴”的从容。这份松弛感,有底气、藏不住。

或许马云多年前的那句话,正适合今天的呼和浩特:“不是因为看见而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

春分是个好时候。来这样一座勤奋上进又充满潜力的城市投资融资,谁能不心动?

“杭州六小龙”的故事听多了,来听听呼和浩特的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