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小猫补光灯」陈云飞:35+岁大厂i人,用离职、旅居、AI开发来打破中年魔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3:55:00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职场35岁危机,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一人“手搓”出「小猫补光灯」APP的陈云飞,选择在这个时候主动离开。

陈云飞向《职场Bonus》描述了他从大厂离职后的生活:和许多人一样,他先是开启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旅居生活。起初,旅程满是新鲜惬意。但日子一长,他就开始被无所事事的空虚感包裹着,让他感觉不到自己“活着”。他需要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在成长。所以,即便在旅居途中,陈云飞也时常泡一天咖啡馆,学习他感兴趣的AI知识。

陈云飞具备一种极易被人忽视的天赋:极度专注。不过,凡事皆有两面性,这种极度专注有时会致使他在某些能力上有所缺失——陈云飞在职场打拼了十多年,处理职场关系始终不是他的强项。可他对此并不在意,反而沉醉于全身心投入做事的状态。

离开职场后,陈云飞自学AI和编程相关的知识,有段时间整日泡在咖啡馆里,从开门坐到打烊。从开始用AI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产品,到在B站分享的长视频凭借内容质量爆火。这个职场i人突破自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而这个过程背后,我们关注的是他是怎么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并抓住机会变现的?

从大厂离职之前,这个不善言语的用户研究员,曾被职场的评价体系——成为管理者——束缚了3年。而命运最妙的安排,往往始于放下执念的瞬间。从大厂离职后,陈云飞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并实现收入远超自己之前在大厂的收入。

而陈云飞发现,真正的自由不只是逃避职场,而是用自己热爱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错入金融圈,半年即逃离 ╱ 01

被“成为Leader”的执念裹挟 ╱ 02

i人的第一个露脸视频 ╱ 03

登顶AppStore ╱ 04

离职两周年,重返阿那亚 ╱ 05

红利人物 Q&A ╱ 06

错入金融圈,半年即逃离

“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只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对陈云飞来说,了解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在多数人迷茫的时期,笃定也是种天赋。

2006年,陈云飞高中毕业,此时中国金融业正蓬勃,相关商科专业是学子们的报考志愿首选。陈云飞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但入学后没多久,他逐渐发现自己对专业课并不感兴趣。于是乎,逃课躲在宿舍,或是泡在图书馆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成了他大学期间的常态。

不过在大学时,曾有一门专业课是令他着迷的,那就是行为经济学。这是一门心理学和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行为。

毕业那年,身边同学纷纷从事了金融领域,陈云飞也通过校招进入一家武汉的保险公司,成为了一名财产险管培生,月薪3000元。入职半年左右,陈云飞便感到难以适应。大学四年已让他深切意识到金融并非自己心之所向,工作后这种不适感愈演愈烈。最终,他选择了裸辞——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首次裸辞。

错选专业的这段经历让陈云飞更加了解自己,“只能做自己喜欢干的事”。

2011年,移动互联网尚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陈云飞也感受到了互联网的欣欣向荣。裸辞之后,他想找一份既能深入研究人的行为,又处于互联网行业的工作。

经过一番查资料、贴吧留言,陈云飞终于发现了“用户研究”这个领域。

但当时,用户体验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并不多,仅阿里、百度等少数大厂设有此类岗位。由于专业不对口,他未能进入大厂,最终入职了一家上海的设计咨询公司,月薪4000。不过,他总算如愿以偿地从事起用户体验设计工作。

“这个工作只负责设计用户体验方案,不负责落实。”一段时间后,陈云飞发现,自己收不到到来自方案的任何反馈。他想:我要去一个真正会做产品的公司看看。

被“成为Leader”的执念裹挟

2012年,24岁的陈云飞独自奔赴北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面试并加入了搜狐畅游。彼时,腾讯游戏的用户研究团队已相对成熟,网易也在布局相关团队,搜狐仅刚开始有意识要做用户研究。

在搜狐畅游的一年多里,陈云飞所在的团队从3人规模扩充至7人,他也跟随团队成长,完成了游戏用户研究体系的从0-1搭建。不过,这种成长的喜悦没持续太久,项目组的工作节奏就被公司高层之间的权利博弈打破了。作为生性淡泊者,他厌恶职场中复杂的明争暗斗,选择了跳槽。

2013年到2016年期间,陈云飞一直在一家大厂工作。但大厂的“大公司病”,无形中降低了很多同事的工作效率——不少有人来到公司后,先去吃饭、逛街,直到下午四五点,临近下班才回到工位,“加班”到九点。但陈云飞不坚持这些,他更喜欢按时工作,下了班就走。

也恰在此时,另一家互联网公司,向陈云飞抛出了橄榄枝,承诺给予他管理岗位和期权。这条件看似让人难以拒绝,但该公司实际距离上市遥遥无期,加入后,承诺他的期权短期内难以兑现——彼时期待升职加薪的他,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依旧迷雾重重。

2017年,陈云飞跳槽去了另一家“管理岗,给期权”的金融科技公司,并relocate到杭州。

有趣的是,来到新公司后,他发现这里的管理岗位,正式员工只有他一个人,下面全是实习生,同步进行的校招一直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一年之后遇到P2P爆雷,公司虽然上市,但期权也无法兑换。

兜兜转转,陈云飞再度回到北京,职业轨迹也重归大厂。这次他加入了美团,开始也是做用户研究,经过组织调整后,陈云飞转岗做产品运营。

产品运营是陈云飞的“新大陆”。在这一新岗位上,他第一次能亲眼见证自己的用户研究被如何应用到产品上,并通过改变产品的一些小细节去验证自己的研究,实现闭环——这些新的经历令他感到格外兴奋。

在美团,陈云飞也得以尝试很多自己能力边界之外的事。比如,之前没做过投流,他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总结规律,计划投放;联动美团生态内外高频场景开展cross-channel合作,并结合产品埋点优化入口转化路径等。最终实现新用户转化率,与功能使用渗透率的显著提升。

而这些事情,都是有非常明确的数据结果和指标是可以衡量的。他一面享受这种来自指标反馈带来的幸福感,一面沉浸于自己喜欢的和数据、用户打交道之中。

i人的第一个露脸视频

大厂的35岁危机,不是说说而已。从大厂离开的那天,陈云飞也曾陷入短暂的焦虑:以后做什么?

但作为一个不愿活在情绪当中的行动派,他开启了自己的旅居生活。常日无所事事的状态令他发现,尽管实现了在职时难以实现的愿望,生活却变得越来越没有期待了。

他开始捡起曾经的想法。2022年底,GPT惊艳全球,那时陈云飞便在工作场景下尝试使用过AI。预感到AI的浪潮,陈云飞离职的时候就预设,自己的下一份工作一定要和AI有关。为了能更好掌握AI,90% i人属性的陈云飞逼迫自己录视频,B站和油管。

● 陈云飞在旅途中学习

起初陈云飞的视频流量并不乐观。但从大厂离职时,陈云飞给自己的预期是“可以一年之内不赚钱”,他也没怎么精细规划过存款使用,所以没太把涨粉放在心上。

没想到半个月后,在社交平台上持续的更新就为陈云飞带来了转机。

有社群邀请他去做分享,内容是ChatGPT的提示词技巧——正是这次社区分享录制下来的视频,在陈云飞的B站和油管账号上有超过几万的观看,也为他的账号带来了大几千的涨粉。陈云飞忽然觉得,视频这个媒介形式,似乎还挺适合他。

获得了正反馈之后,他更愿意尝试录视频了。他也不再像一开始做视频一样,觉得听到自己的声音很羞耻,甚至还有勇气拍了一个露脸视频。“露脸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的,这会给受众带来更强的信赖感。”

陈云飞平时学习AI的渠道,以即刻为主,以及GitHub和大模型公司官方发的一些资源。“但使用AI还是以学为辅,应用为主。”陈云飞提到,他分享的内容也是以自己的实操尝试经验为主。包括2023年8月陈云飞自己总结经验,上传的《28个ChatGPT使用技巧》也在油管和B站都收获了超30万的播放。

“如果你太着急把一些事情做成收入,反而也会适得其反。”陈云飞总结道,“要从自己出发,自己有收获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给别人讲出东西来。”

登顶AppStore

沉浸在AI中的陈云飞,也会苦恼于AI转型可能带来的过高的沉没成本:毕竟自己之前做了十多年的用户研究,以后要是只做AI,好像也有些浪费。

离职后,陈云飞苦于学习AI但是没有应用场景,他想起了自己之前随手买来,但一直觉得晦涩难读的讲Python的书,先逼自己自学了一周,“学不通的地方就问C(ChatGPT)老师”。真正尝试以AI为导师一周后,陈云飞做出了几款Chrome插件,但不是很满意。他也意识到,那时AI编程的能力大概就如此了。

直到2024年8月AI编程工具Cursor爆火,他意识到AI编程的机会来了。

发现Cursor的那几天,他常常一天有16个小时都泡在咖啡馆,直到咖啡馆打烊

了才走。“那几天根本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是惊叹于Cursor太有趣了”。他发现自己可以结合AI与编程,将想法变为现实,这激发了他内心的热情。

在「小猫补光灯」APP问世之前,陈云飞做了20余款产品,包括拍照学单词、(AI文本优化工具)HumanizeAI、穿搭锐评大师等(详见huasheng.ai)。一次又一次尝试,让他完全沉浸在AI和编程中。

陈云飞也没料想到,「小猫补光灯」能如此破圈。最开始的想法,只是因为他发现女友拍照需要打光,但打开小红书搜索,点开笔记、放大、再调亮屏幕的链路又太长——有数十年用户研究经验积累的陈云飞,敏锐地发现了女性用户的这一需求,判断「小猫补光灯」是一个能做的项目。

陈云飞的女朋友当时倒也没觉得补光灯做出来也没什么用,因为小红书上面这样的笔记多的是。但他还是尝试用Cursor做了一下,并录制了教学视频。陈云飞做出产品后小红书上,想和更多用户交流想法,得到反馈。

结果,「小猫补光灯」一经上线,便收获了大量女性用户的青睐,用户之间也乐于分享。短短几天时间,种草笔记就实现了破万的点赞。

根据评论区的用户意见,陈云飞又快速迭代了「小猫补光灯Pro」,也迅速登上了Apple应用商店付费榜第一名。

● 小猫补光灯Pro应用商店付费榜一

虽然这个仅需要付费1元的APP,并没有给陈云飞带来可观的收入,但却实现了登顶Apple应用商店付费榜的荣誉。这一点足矣让陈云飞深感自豪。他发了小红书分享,想感谢各位用户的帖子——结果被很多媒体看到,意外带来了更多曝光。

“这也就是个demo”、“太垃圾了”、“你对产品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回忆起刚开始做APP时候,陈云飞的APP也收到过很多来自网友的冷嘲热讽。

但好在,他一直清楚自己想做的是什么。这恰是最能抵挡蜚语的一种品质。

离职两周年,重返阿那亚

「小猫补光灯」爆火后,陈云飞收到很多来自各种媒体的邀约,“文科生”、“一小时”、“爆款APP”等标签词在他身上久久不能散去。随之而来的则是源源不断的新曝光,和来自企业、投资人的邀约。

现阶段,陈云飞不再想回到职场,也不想考虑创业,“因为找工作是资本的游戏,但我可以选择不参加这个游戏。”

今年3月底,陈云飞带着自己的新书《一本书玩转DeepSeek》、B站十万粉的奖牌,和一直陪伴自己的女朋友一起去了趟阿那亚。

阿那亚,是他离职后旅居的第一个地点,当时他带的书即“那本讲Python的书”——对陈云飞而言,这是一场纪念自己离开职场两周年的仪式。

● 陈云飞和B站10万粉奖牌、新书《一本书玩转DeepSeek》的合照

“长大之后如何交朋友?”在阿那亚,也有许多年轻人,和他有一样的疑惑。来到36岁,陈云飞能感受到自己与同辈之间的微妙疏离。曾经共事的同龄人多半已结婚生子;他而兴趣圈子里的朋友们,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又隔得较远。

从公司离职的人,或会在某个瞬间尝到离群的落寞。转身走上一段“非共识”的职业路径后,他尝试过参加有关孤独感的社群研讨,却又发现每个人都有孤独相伴——他便也释怀了。

如今,他只想专注享受创造的过程、做新产品的过程。「小猫补光灯」已满足他最初想要填补的用户需求,收到用户反馈后的开心,是他坚持下去继续迭代的动力。关于下一个新产品,他有些“偶像包袱”,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红利人物Q&A

职场Bonus: 你怎么应对你现在的收入可能面临不稳定的情况?

陈云飞 :一方面,我喜欢把自己放在不安全的状态之中;另一方面,不在北京、不买房、没有小孩,在哪里生活其实都绰绰有余。

职场Bonus: 一个小白学AI编程,是不是比有经验的工程师用编程,更能验证AI的极限?

陈云飞 :在某种程度上,是的,甚至我觉得如果这个小白愿意花时间,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有可能会比很多工程师用得都要好。因为很多工程师会有一个潜意识:他们不信任这个东西。他们更难接受自己学了十几年的东西就这么被取代了。

职场Bonus: 关注到你也有在做AI相关的知识社区,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件事的?

陈云飞 :我很享受我现在做的事情。我也有意识在思考,这个事情有什么方式

可以给我带来收入。但我会尽量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情,能给我带来收益。而不是说我知道这个东西很挣钱,然后逼自己去干这件事。

职场Bonus: 怎么去找到这件能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事情?

陈云飞 :其实就是去想象一下,假设你真的财富自由了,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比如想象自己离职一个月,每天睡觉,自己真的能满意吗?其实很快就会没意思了。至少我确实尝试了一段时间离职之前一直期待的生活。我发现,即使在旅居过程中,我经常也会想自己去做一些东西。我感觉我得去创作,不管是内容还是产品,我才能更感受到那种所谓的存在,或者感受到快乐。

所以去发现那个即使给你再多钱,或者你现在有再多钱,也愿意去干的事情。

职场Bonus:你觉得产品重要还是技术重要?

陈云飞 :很多人会在职场的评价体系中迷失,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像我早年间一样。类似很多工程师的活,他面对的评价体系其实是,“你今年,或者这个月给公司贡献了多少行代码”、“你这个代码的难度是什么样的?”、“你的技术栈的难度是什么样的?”但是如果你真正自己去为用户做产品,你会发现那个东西一点都不重要,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现在AI编程其实是给了每个人都能做产品的能力,不管是它是大是小。创造一个东西真的是很愉快的一个事情,我会很建议很多人多去体验一下。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关注我已经出版的新书——《一本书玩转DeepSeek》

职场Bonus:B站做视频的技巧?

陈云飞 :做封面的话,Youtube其实有测试封面的能力。你可以同时发布三个封面,他帮你跑一波AB测试的数据。我有时候也会用AI起标题,但是利用率都太低了。

我做B站最核心的一个点,就是我做自己喜欢的内容。视频制作方面,很多人低成本请一个市场上的剪辑师剪辑、制作,但是为了要让他剪出我需要的东西,我可能花费的沟通成本很高。所以,我会尽量把把内容的制作和发布变得简单,我自己剪辑,或者让我女朋友来帮我做一些剪辑。我尽量让我的重心去干货做内容这件事。这个未必适配很多人做自媒体,但是这是我自己的一个经验。

职场Bonus:会追热点去做选题吗?

陈云飞 :会也不会。我的本质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虽然我是一个追逐新鲜事物的人,但我没办法保证每一个热点我都感兴趣。所以追热点去做事,对我来说没有价值。我也能看到有时候一赶热点,播放数据会很好,有个几十万。但往往会发现这种视频的转粉率很差,来的粉丝其实也并不是我真正的要面向的目标用户,它沉淀下来的价值没那么多。

撰文 | 陈佳惠

编辑 | 陈桐

排版 | 段春燕

封面图 | 受访者提供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36氪「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

欢迎体验我们的自研AI产品职升机AI,在红利赛道里找到适合你的机会

关注+星标

让你不再错过

追踪「求职招聘」趋势风向的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