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遵义】竹宴飘香湘江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2:16:00    

夏日的湘江河畔,竹影婆娑。

遵义老城湘江边的“竹庄全竹宴”店内,14间包房日日满座。大厅里,食客们举箸品尝翠色欲滴的竹笋菜肴,服务员穿梭其间,端上一盅盅热气袅袅的竹荪炖鸡汤。后厨的炒勺声、前厅的谈笑声与竹叶沙沙声交织,勾勒出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画卷。

一竹百味:舌尖上的生态密码

竹庄的菜单上,200余道菜品皆以竹为材:凉拌雷竹笋、竹胎儿炒腊肉、竹筒蒸饭、竹荪刺身……“春笋嫩,宜凉拌;冬笋脆,需猛火快炒。”行政总厨饶维海拎起一筐鲜笋,指尖轻掐笋尖,“赤水的笋子自带清甜,外地模仿不来”。

饶维海随手掰开冬笋,断面渗出清亮汁水,竹香扑鼻。“不同季节的笋,火候差不得分毫。”饶维海指着灶台解释道,“冬笋纤维紧,油温要控在160℃快速锁鲜;土竹笋水分足,100℃慢煨才能留住脆嫩。一季一味,全凭这口锅里的讲究。”厨房一旁的操作台上,几筐刚焯水的笋片泛着透亮光泽。“竹类食材自带草酸,得高温煮漂三次才能去净,否则影响健康。”饶维海用漏勺捞起笋片轻抖,“去草酸的工序虽繁琐,但鲜味反而更浓。”

新鲜食材是全竹宴成功的关键。“构筑‘全竹宴’食材的安全防线,离不开以治学之姿严把品控关的‘王校长’。”饶维海感慨道。

即便已从教育界转战餐饮业多年,竹庄全竹宴负责人王总经理仍被周遭熟识的同事们亲切唤作“王校长”。每日清晨,赤水农户送来的竹荪还沾晨露,“王校长”都会亲自验收食材。去年省市场监管局抽检,竹庄半成品直供接待贵宾,全部达标。“食材离土超4小时就发涩,离了这片山水,全竹宴就不是那个味儿。”“王校长”坦言。

“死磕”标准:治庖如治学

曾处理校务超20年的”王校长”,将治学严谨带入后厨。员工每日8点打卡,他7点到店准备早餐:肉包、煮蛋、三鲜饺……“寒冬一笼热包子,比动员会管用。”服务员小张笑道。厨房墙上张贴《全竹宴操作规范》,从笋片厚度到蒸制时长,均量化至克、秒。

一名年轻厨师正用电子秤称量糟辣椒。“盐多5克,辣味就压住竹香。”饶维海抽走一勺辣椒,学徒嘀咕:“竹筒直径都要量,太折腾……”话未说完便被师傅瞪回:“去年拍纪录片,竹筒尺寸不一,画面全穿帮!”

尽管贵阳、长沙甚至美国邀约加盟,竹庄始终未扩张。“洛杉矶华侨想空运竹子,运费够买十桌菜!”“王校长”摇头。他更看重与赤水农户的深度合作——视频中,村民弯腰挖笋,红土层泛着湿气。“守住本味,才是根本。”

守住本味:百姓用脚投票

夕阳西沉,”王校长”望着红军山下的游客长队感慨:“公款消费没了,老百姓用脚投票,我们活了7年。”斑驳的竹制门框上刻满划痕,“这是老顾客的纪念,有人孩子上大学了,还带全家来吃。”

大堂内,澳门师生团围着墙上的合影惊叹:“这是院士用餐的照片,央视报道过!”隔壁桌广东客人夹起清炒竹毛肚:“以为贵州菜都辣,没想到这么鲜!”后厨中,半人高的竹筒飘出酒香蒸汽。“竹筒酿肉用三年毛竹,肉吸竹香,竹吸油腥。”饶维海舀起琥珀色肉汁浇饭,米粒瞬间浸润鲜香。

深夜11点,最后一桌客人匆匆而至。本已下班的厨师默默系回围裙,灶火重燃。凌晨2点,客人举杯致谢时,服务员小刘正蹲在院坝擦洗地板。“捡过6万现金、几十部手机,全还了。总经理”王校长”说,信誉比赚钱要紧。”

极致匠心:端稳饭碗的坚守

在遵义,这家以“全竹宴”为特色的餐馆,用七年时光串联起就业、农业与责任。从田间竹笋到餐桌佳肴,50多个家庭在此筑起生计之桥。

后厨内,20余名员工忙碌的身影折射小微企业的活力。”“王校长”坚持市场价采购并让利农户,保障供应链稳定。“每月一号结账,从未拖欠。”供应商老李感慨。员工福祉亦是重心:寒冬早餐、全勤奖励、领导带头打扫,让团队凝聚如家。“收入稳定是基础,被尊重才是留下的理由。”一名老员工坦言。

去年,竹庄全竹宴营收更是超700万元。其与赤水合作社的合作,推动“食材出山”,让农户共享产业红利。即便行业受挫,竹庄仍凭口碑逆势而上,成为接待外地游客的“生态食堂”。

面对未来,“王校长”审慎而坚定:“标准化是底线,不能为扩张牺牲品质。”他正完善200余道菜品的工艺标准,计划通过培训输出技术,让“赤水味”走得更远。“把每个环节做到极致,就能让更多人端稳饭碗。”这朴素的信念,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振梁

编辑 何美

二审 邱胜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