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以陇剧艺术讲述甘肃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18:22:00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何佳睿

《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自2024年10月正式施行以来,为陇剧的传承和弘扬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去年10月,陇剧《大河东流》亮相国家级展演;甘肃省陇剧院演员奔赴基层,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给当地老百姓带去文化的滋养。今年3月,省陇剧院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窦凤霞获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陇剧院青年演员赵丹入选2025年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等。

陇剧是甘肃独有的戏曲剧种,陇剧让甘肃人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去挖掘甘肃题材、传播甘肃声音、讲述甘肃故事。

《枫洛池》。(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肃省陇剧院提供)

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陇剧的前身是陇东道情皮影戏,1959年,陇剧《枫洛池》的首演成功标志着陇剧的诞生。省陇剧院艺术创作研究部部长贾延说:“正是因为有了《枫洛池》,我们才有了自己的表演风格、音乐特色、舞美样式,以及代表剧目、代表演员,陇剧才作为一个剧种正式确立下来。”

很多人提起陇剧,会想到它的一个鲜明特色:“嘛簧”。所谓“嘛簧”,是在一句唱腔结束的时候,一群人跟着主演的拖腔一起来演唱,“一唱众帮”,主要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强化情感的表达。在窦凤霞眼里,“嘛簧”的作用和意义不止于此,“它更能唤起一种新型的观演关系,激发观众的共鸣,观众或是在心底默默应和,或是轻声哼鸣,都是对情绪的一种延伸,在这种时候,观众也就加入到了我们的‘一唱众帮’当中。我们是在和观众共同去完成这种艺术表达、情感表达,共同倾诉对陇剧的热爱。”

除了这种戏曲文化本身之外,陇剧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描绘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怀。著名编剧曹锐创作的《官鹅情歌》用一段曲折壮美的爱情故事讲述了陇南官鹅沟的由来;《天下第一鼓》取材于兰州太平鼓艺人的生活;《敦煌》诠释了敦煌文化“美美与共”的开放胸襟与“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陇剧“黄河三部曲”中的《大禹治水》《大河东流》绘就的是黄河边波澜壮阔的生活图景……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等都是陇剧讲述甘肃故事时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

《大禹治水》。

把甘肃故事讲得更动听

戏曲里流淌着文化基因,也映射着时代发展的足印。

陇剧自诞生之初,便以甘肃的历史故事为重要的内容题材。从上古时期到中国古代,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甘肃历史在陇剧中都有呈现。不仅是陇剧的剧作故事在记录着历史,陇剧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的女主角邬飞霞为救全村百姓,孤身投入横征暴敛的梁冀府邸,最终救下众人;

《大河东流》的女主角朱槐花是一个生活在黄河边的普通女人,经营着自己的筏运生意,努力撑起自己家族的一片天,面对危险时她也会害怕,但最终还是积极投身到抵御外侮当中,成为撑起民族国家一片天的星星之火。

《苦乐村官》中不甘贫穷落后,勇于进取、敢于思变的村长万喜借羊兴业,“为乡亲致富我不怕苦,天大的委屈我不在乎,这苦那苦不算苦,再苦也要挺直脊梁骨;有苦不打退堂鼓,有苦从来不服输,甘愿吃尽千般苦,为乡亲得实惠我心满足。”

窦凤霞从自己饰演过的角色身上学到了很多,“团结、坚韧、不向困难低头,是这些角色的共同点,这些人物也时常激励着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我觉得这是角色赋予我的人生态度。”

《大河东流》。

让更多人走进剧场观看陇剧

今年3月,中国戏曲学院师生来到省陇剧院调研交流。自2022年省陇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启动合作以来,省陇剧院接收培养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实习生,优秀毕业生又扎根陇剧事业,参与《大禹治水》《大河东流》《枫洛池》等剧目的创排、复排及演出工作,为剧目融入青春表达。

陇剧《大禹治水》《大河东流》的曲作者敬怀宝说:“之前‘嘛簧’只有一个声部,现在发展出了多个声部,配器也丰富了起来,都是为了能够把甘肃故事讲得更动听。”也正如省陇剧院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雷通霞所说,陇剧迄今有60多年的历史,但在戏曲之林中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剧种,在守正创新中发展是陇剧自诞生起就携带的基因。

最新获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窦凤霞,也愈发感受到要顺应时代变化,用更新颖、观众更认可的方式去传承和弘扬陇剧。窦凤霞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从来没接触过视频编辑的她,一点点学着怎么剪辑视频,通过一些精彩的片段,让观众感受陇剧的魅力。在她的影响下,一大批陇剧人用新的方式弘扬着陇剧。

祝贺《甘肃省陇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陇剧经典唱段演唱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何佳睿 摄

“老祖宗几辈人省吃俭用,

才有这水北码头定盘星,

它是咱筏客子的魂与命,

卖了它就断了咱的营生。

你想当家我让与你,

万不能将天捅个大窟窿,

二贵呀,

行走江湖路走稳,

切莫要误入圈套一场空。”

这是《大河东流》中朱槐花的唱段,也是赵丹最喜欢的一段唱词。她说:“这段唱词不仅唱出了主人公当下的心境,也仿佛是老一辈的陇剧艺术家们在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我在唱这段词时也时常会想到,我们陇剧的传承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老一辈艺术家们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丰厚的文化宝藏,我们应该握好这个接力棒。”作为年轻演员的赵丹,就想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天,“我相信我们每一代人都抱持着这样的态度,陇剧就一定可以薪火相传。”

从剧中的角色到剧外的演员,这种精神品格的迁移都来自陇剧潜移默化的影响。

省陇剧院院长王存说:“我们将继续坚持挖掘本土题材,以陇剧讲好甘肃故事,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同时,我们陇剧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从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等各个方面都能实现本土化,让陇剧姓‘陇’的特色更加凸显,让更多人走进剧场观看陇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