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说:从“小编”到记者的七年,她要记录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南都,在N视频,我们的记者、编辑、主播,以纸笔、以键盘、以镜头、以麦克风……报告事实,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厘清常识,也展现出属于他们各自的风采——主播说,我们的风采,他们的故事。
本期自述人:
南都记者 廖艳萍
我是廖艳萍,做了3年编辑,4年记者。民生热点、突发新闻、暗访调查……看过市民身边的小事难事,追过广州的突发现场,也用报道帮助过需要帮助的人,这将近7年的时间,我一直在记录着。

“记者帮”栏目,廖艳萍在现场报道“广州一路段人车抢道”事件。
从“小编”到记者
相比等记者发来消息,我更想“出去看看”
2018年夏天,我毕业,入职南都,至今将近7年。
其实最开始,我并不是记者,而是“小编”。在运营“广州有咩事”微信公众号的三年时间里,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各个新闻APP的弹窗,再看看各个平台上的热搜消息,确保没有漏掉重大新闻。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要经历好多轮。
有时候,会发现,我的弹窗消息比朋友得更快一些,她们总是戏称,我是各个新闻APP的VIP用户。那几年,我每天的神经都非常紧绷,基本是“住在网上”,关注着广州的最新动向。
不过,相比于在电脑前等前方记者发来消息,我一直想“出去看看”。

第一次产生这个想法,是刚工作没多久,那时候同事交了一篇稿件,主题是“街头垃圾多日无人清理”。事情很小,但被干扰的人,很困扰。在公众号报道后不到两个小时,垃圾就被清理了。
那次推送后,我突然很清晰地感知到,“新闻报道”是真的能推动事情的解决,“民生新闻”也能切实地帮助到身边人。
“我是不是也能做个记者呢。”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
2021年8月,我转岗成为一名记者。从屏幕前,走到了采访现场,追突发现场、做监督报道、暗访调查……我体验到了另一种生活。
面对质疑一笑了之
坚持民生监督报道四年,让居民“松了口气”
“你好,我是南都记者廖艳萍。”这几年,我总是这么介绍自己。
转岗后,那些“民生小事”成为我记者生涯的开端。记得独自操刀第一篇民生监督类稿件,有小区隔壁新建楼盘,内部道路一侧被占用施工,居民担心封闭小区会变开放式。虽然没有报料人,看到线索后,我直接来到现场,附近居民听到我是记者就在群里“摇人”,很快就来了一群小区居民,围着我倾诉小区遇到的难事。
“看起来这么年轻,有经验吗?”当时,其中有个居民低声嘀咕了这么一句,我笑笑没说话。
了解完情况后,我联系相关政府部门,“不可能变开放小区”,相关工作人员这样保证后,居民也松了一口气。
时间快进到2025年2月,同样是小区业主的烦恼,从化一个小区交楼三年,因开发商未缴齐土地出让金,导致业主无法办理不动产权证。在详细了解完事情后,报道出街了。
“非常感谢你的报道,他们答应我们小区可走证缴分离政策办证。”报道不久后,报料人给我发来了这么一段话。
虽然在此之前,我就已经得知相关政府部门关注到该情况。不过,每当有报料人主动告知,事情因为报道而有了新进展,就是我获得感最强的时候。

“记者帮”栏目,廖艳萍报道“广深沿江高速一路段散落大量垃圾杂物”事件时,在高速路口进行视频录制。
隐藏身份又找到问题
暗访广州各区电竞酒店数月,报道掀起热议
而相较于有线索有报料人的民生小事类报道,暗访调查类的新闻要艰难很多。从第一次接触,我发现暗访调查类的报道,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一个主题报道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2023年,电竞酒店新规出台,其中较为醒目的要求是,未成年人不得入内。在只有一个新规的情况下,我和同事开始了暗访调查。首先是广泛收集线索,然后到实地暗访。不仅要隐藏身份,还要找到问题所在,非常考验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例如,电竞酒店到底长什么样,平常生意如何,电竞酒店到底会不会接纳未成年人?这些问题都需要到现场仔细观察。为了观察行业整体情况,暗访也需要深入到广州各个区;在写稿时,也要有的放矢,简明扼要地指出问题关键,不能“有闻必录”。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暗访调查,报道顺利刊发,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狂潮,引起了各方的注意,广州警方立刻进行核查,有不合规的商家被查处。回访时发现,行业也变得更加规范。
随后,暗访入户机构坑人套路、泳池救生员从业乱象、市场摊贩违规使用生鲜灯……我做的暗访调查报道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群。
我渐渐意识到,民生报道,从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和主题,只要跟市民相关,都是民生报道。重要的是,记者能到现场观察到真实的情况,能以客观公正的报道,能记录当下的状态,能推动事情的解决。

讲述基层治理故事
让读者看到成效背后,一个个难题如何被解决
当记者的最初两年,我一直在倾听普通人的声音。不过,从2023年7月开始,我又接触到了事情的另一面——“民呼我应·共建美好广州”专栏每期聚焦一个具体案例,讲述政府部门是如何群策群力、凝聚共识解难题。
“平时我们只看到了工作成效,但我们想通过这个栏目,把你们背后做的努力展示给大家。”每次在采访“民呼我应”案例的时候,我总会说上这么一句话。
有时采访对象会露出“你懂我”的神情,有时也会表达感谢。不过,大部分时候,都能在这句话后,迅速拉近跟采访对象的距离。
但其实,在此之前,接触政府单位的过程中,我就发现,政府部门在监管时也有难处。私下聊天时,也会听到一声声叹气。例如,很多事情不是一个部门就能解决,需要多部门联动,为此,需要召开跨部门的协调会议,推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民呼我应·共建美好广州”专栏则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到了这些“基层治理难”。

廖艳萍在报道“民呼我应”案例中,对话广州珠江公园管理部门。
在报道海珠区江海街道新村社区将“社区边角料”改造成休闲小公园时。社区是市内典型城中村社区,楼宇、人口密集,公共空间缺失、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休闲区域严重缺失,居民没有休闲的去处。
“真的很难。”总结来说,就是缺钱缺物资,居民意见众口难调。工作人员只好一边申请经费,一边发起募捐。同时,不停协调,听取意见。最终,闲置的地块,变成了富有童趣的休闲小公园。
前些年,一直有人说,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但我觉得,记录者并不等于“记者”。
在记者这份工作中,会遇到不同的人,见到不同的事,感受不同观念的碰撞,能让人看问题更加透彻,我认为这是记者这个职业的特殊魅力。
记录故事背后的故事
对话各个领域的大咖,也倾听困境家庭的微小心愿
有阵子,我总是跟人说,工作让我很割裂。那段时间,好几个风格迥异的专栏同时进行。这里面每个受访者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很难在里面找到共通之处。
2022年,“新时代少年说”栏目开始更新,我跟同事一起,组织广州“新时代好少年”代表,对话科学家、奥运冠军、非遗传承人等各个领域的大咖,就如何树立远大理想、在逆境中坚持理想等话题,展开跨界跨年龄的交流与碰撞,深刻感受到什么叫“未来可期”。

廖艳萍拍摄的“新时代少年说”栏目录制现场。
这边刚与少年们一起,跟跳水奥运会冠军杨景辉面对面,聊赛场夺冠背后故事,也畅谈体育的意义;第二天,“微心愿”栏目的采访又如约而至。
“微心愿”栏目通过入户探访广州困境家庭,了解他们生活的困苦,期望通过报道,有人能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实现微小的心愿。每期报道去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中,同时,还要将其他200多个家庭的情况统一纳入募捐中,每期都能看到人间疾苦。
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采访一对老夫妻,梁叔和卢姨。梁叔被诊断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还伴有高血压。随后,经历多次中风,他已无法独立行走。而卢姨则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以及肾病。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是患有一型糖尿病的儿子阿辉。
虽然生活很是艰苦,但两位老人一直相互扶持。他们的心愿只是一个助行器,以便梁叔能练习走路。
后来,我渐渐发现,这样的状态,应该是记者的常态,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下那些在风雨中努力生活的人们,也记录下故事背后的故事。
未来还有很多个7年,我希望能在这个快速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用心记录这个时代的美好与挑战。

南方都市报2025年4月19日A12-13版。
南都融媒出品
本期自述 廖艳萍
本期编辑 董淑云
-
- 主播说:从“小编”到记者的七年,她要记录故事背后的故事
-
点击:0 | 2025-04-19 00:09:00
-
- 专访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宁利:眼科产业园是中原地区眼科产业的集聚地
-
点击:0 | 2025-04-18 20:53:00
-
- 15岁初中生购得青石佛头全网寻“主”:如确认文物出处,将无偿捐赠
-
点击:0 | 2025-04-18 20:36:00
-
- 电动自行车天桥“飞驰”屡禁不止,何解?丨城市体验官
-
点击:0 | 2025-04-18 08:41:00
-
- 新湖街道“骑迹暖行”践初心,茶话飘香齐议事
-
点击:0 | 2025-04-17 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