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从石俑、书画到青铜器,看重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近日,“2024全国文物修复案例宣传展示活动”初评结果揭晓,重庆三个项目——铜梁石质文物修复、丰都纸质文物保护、宜宾青铜器修复成功入围终评。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巴渝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科技与匠心并重的修复实践,展示出重庆在文物修复方面的高水平。
从石俑、书画到青铜器,重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4月15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石俑“重生”:科技解码千年裂隙之谜
在铜梁区博物馆,127套139件石质文物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病害缠身:裂隙如蛛网蔓延,溶蚀导致纹饰模糊,泛盐病害让表面斑驳如泪痕,更有11件明代仪仗石俑的青铜配件岌岌可危。如何让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重焕光彩?

铜梁石佣修复前
重庆市铜梁区博物馆馆长张泽春说,文物修复项目组采用便携式荧光光谱仪(XRF)、扫描电镜等尖端设备,对病害进行精准诊断。针对石质裂隙,创新使用纳米级加固材料,既填补缝隙又避免破坏原始结构;面对青铜配件锈蚀,开发微环境调控技术,通过控制温湿度与酸碱度,阻断有害锈蔓延。修复后的石俑群,不仅重现了明代仪仗的威严,更通过数字化建模,为每件文物建立健康档案,实现预防性保护。

铜梁石佣修复后
“石质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历史信息的解码过程。”项目负责人侯伊表示,一处细微的纹饰还原,可能揭示古代工匠的雕刻技法;青铜配件的合金分析,则为了解明代冶金工艺提供了关键数据。
古画“疗伤”:传统技艺唤醒纸墨丹青
丰都县文物管理所内,29件清代至20世纪初的纸质文物命运多舛:折痕如刀割,虫蛀似繁星,泛铅病害让画面蒙上灰霾,部分书画甚至濒临断裂。这些作品中,竹禅、张善子等名家真迹的艺术价值亟待抢救。
修复团队秉持“最小干预”原则,将科学与传统完美融合。针对返铅现象,采用3%过氧化氢精准点涂,将硫化铅转化为白色硫酸铅,再用纯净水清洗,既去污又护色;对于断裂严重的画心,以隐补贴条技法,用薄如蝉翼的桑皮纸加固,既保结构稳定,又留原作风骨。更令人称道的是装裱工艺——所有镶料无接头,采用挖镶技法,将画心嵌入整块装裱材料,最大限度还原古画神韵。
“每一幅古画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修复师指着修复完成的黄君璧山水画说道,“我们用的糨糊是自制的,pH值中性;补纸要选同时代的纤维,连光线角度都要模拟古代书房环境。”
青铜“复活”:穿越千年的合金对话
宜宾市博物院的119套青铜器,记录着从战国至明清的文明密码,却也饱受有害锈、矿化、变形的折磨。一把汉代青铜剑,表面铭文被锈层吞噬;一面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硬结物覆盖了精美纹饰;一尊清代鎏金佛像,金层剥落如岁月剥落的华服。

宜宾市博物馆清代铜灯保护修复前
为了修复好这些珍贵的青铜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研究所副所长顾来沅说,项目组展开了一场跨学科会诊:X射线衍射锁定有害锈成分,拉曼光谱识别矿物结构,工业CT扫描揭示内部铸造缺陷。针对顽固的氯铜矿锈蚀,研发过氧化氢梯度点涂法,既除锈又护胎;对于矿化严重的器物,首创环氧树脂-玻璃钢复合补配技术,让残缺部位新生如旧。更突破性的是,团队利用AI图像处理技术,将X射线扫描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精准指导纹饰复原。

宜宾市博物馆清代铜灯保护修复后
“我们不是在修复器物,而是在与古人对话。”顾来沅说,经过科技检测显示,一件明代铜镜锌含量竟超40%,揭示了当时特殊的合金工艺;而战国柳叶形剑的锡铅配比,则印证了巴蜀兵器铸造的精湛水准。修复后的青铜器在宜宾博物院新馆展出,汉代铜洗上“建初三年堂狼作”的铭文清晰可辨,引得观众驻足惊叹。

宜宾市博物馆馆藏鎏金鎏银战袍饰件修复前
“文物修复的终极目标,是让历史‘活’在当下。”顾来沅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让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

宜宾市博物馆馆藏鎏金鎏银战袍饰件修复后
重庆已构建起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体系
近年来,重庆市陆续建成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等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为三峡出土文物修复与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构建起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体系,辐射带动三峡库区乃至西南地区文物保护能力全面升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赵雄伟介绍,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三峡博物馆建立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重庆区域中心,先后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11项,在重庆三峡库区设立了9个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改造升级,使得三峡出土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为助力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数字文物技术、VR、AR等新兴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文物修复中。观众可在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通过半开放式的文物修复室,近距离感受“文物医生”的工作,通过高清摄像头观察文物修复的每个细节,见证文物再现光华。
“未来几年,我们要实施好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修复工程,排除三峡出土文物险情,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更加丰富的博物馆展品,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展览。”赵雄伟说。
原稿点击>>
文化中国行|从石俑、书画到青铜器,看重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重庆日报
-
- 市检察院与市文化和旅游局建立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
-
点击:0 | 2025-04-16 04:09:00
-
- 文化中国行|从石俑、书画到青铜器,看重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
点击:0 | 2025-04-15 18:14:00
-
- 福州市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收官
-
点击:0 | 2025-04-15 12:15:00
-
- 南岸茶惠大道6月底建成通车
-
点击:0 | 2025-04-15 08:17:00
-
- 第五届消博会首设“新消费科技展” 皖产AI闪耀亮相
-
点击:0 | 2025-04-15 0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