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花饽饽:从传统技艺到现代生活的360°文化图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7:09:00    

当科技界热议AI大模型与产业应用的辩证关系时,在“山东省花饽饽之乡”文登,一项传承数百年的非遗技艺正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文登花饽饽以其丰富的应用维度证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总能在时代变迁中构建起完整的价值生态。

那么,在文登——这座胶东小城的“蒸笼”里,又会升腾着怎样的文明密码呢?

花饽饽在文登绝非简单的面食,而是凝结着时空经纬的文化坐标,它在蒸汽氤氲间见证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

文登人从出生到古稀、期颐之年,一生中的关键节点都与花饽饽有着紧密的联系:孩子满月、百岁、抓周,都离不开花饽饽。尤其是抓周,这是新生儿“第一次”认知世界,能吃又能玩的花饽饽再合适不过了。

在文登,从婴儿满月的生肖饽饽到耄耋寿宴的松鹤延年,从婚庆吉日的龙凤呈祥到清明祭祖的素色贡品,每个造型都是三维的民俗教科书,将儒家礼制、民间信仰与艺术审美熔铸为可食用的文化符号。

在文登,老人过寿非常讲究,子孙满堂、乐享天伦是“寿星”们最大的心愿。孝子贤孙们往往备上特定造型的花饽饽在寿宴上压轴登场:大大的寿桃配上牡丹、福袋、石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表达,那造型本身就代表着“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岁月长留”,老人看了没有不乐开花的。

同样,在新人永结百年的重要时刻,龙凤呈祥的吉庆,花开并蒂的美好,比翼双飞的亲昵,花样繁多的喜饽饽无不营造着天造地设的浪漫和心心相印的笃定。就连作为结婚回礼的喜饼,都要比比谁家的馅料好,谁家的口味香。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每年高考季、中考季,花饽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们不仅要穿旗袍送孩子去考场,还要做或者买一些类似于“金榜题名”“鱼跃龙门”“向阳葵花”(寓意一举夺魁)造型的花饽饽,期许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

除此之外,农村盖房上梁,自己或亲朋乔迁时,花饽饽都会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想起,又在特有的仪式和造型中传递着欣喜与祝愿。

在文登,花饽饽不仅是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地域文化中书写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花饽饽起源于“秃尾巴老李”母慈子孝的传说,李龙心疼母亲身体疼痛不肯吃奶,龙母依形做成枣饽饽喂食李龙,后枣饽饽色彩、造型创新多变,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花饽饽,并从文登传遍胶东,售向全国及海外。

除了中国人常规意义上的传统节日外,每年三月初二龙母生日和六月初八李龙生日,则是文登人独有的地方节庆。每每此时,人们都会蒸饽饽、赶山会供奉龙母和龙王,也会分享给亲朋好友把福运传递。这时候花饽饽就承载了仁孝精神,传递着忠勇奉献,成了对李龙王“溥惠佑民”的深深感恩。

在文登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意思是说清明节蒸面燕饽饽来迎接春回燕归,元宵节捏十二生肖豆面灯饽饽,放到粮囤或面缸处,祈祷五谷丰登。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人间也是大姑娘小媳妇向天上仙女乞巧、讨教手艺的日子。

每年乞巧节,文登流行吃巧果,做抓果豆,“穿果成链搭成桥助牛郎织女相会”,大家把自己做的面食拿出来“晒巧”,比比看谁的手巧,谁的心诚。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花饽饽在一年中最集中的展示舞台。面食爱好者们纷纷琢磨创意、拿出看家绝活,在普天同庆的日子里争奇斗艳:元宝、葫芦寓意招财进宝,圣虫、刺猬寓意五谷丰登,还有创新组合类的“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福禄吉祥”“生肖迎春”等,更是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紧随时代的发展,花饽饽的创新从未停歇。结合影视作品中的神话元素、卡通形象和市场需求,花饽饽中的人物、动物造型越来越时尚、越来越逼真,善于捕捉商机的企业推出的哪吒和敖丙造型的卡通饽饽就备受追捧。

花饽饽不仅与重要节日相连,在一些特殊节气如谷雨等,也因文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渔家文化而派上用场。

谷雨时节正是海水春暖和春季鱼汛的时候,文登渔民们会蒸制大枣饽饽、彩鱼饽饽、蟹虾面花来祭海神,感谢大海的恩赐,祈祷鱼虾满舱、平安归来,这时候的花饽饽就有了虔诚和敬畏在里边。

在文登,花饽饽既是活色生香的非遗美食,更是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如今,这项传统技艺更成为民众创业的孵化器,以麦香为引,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书写着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针对生意开张、店铺开业、年会庆典等重要场合,不少花饽饽企业专门开发了相应的花饽饽产品,如“招财进宝”“蒸蒸日上”“吉祥如意”等,祝福商家生意兴隆、事业发达。

近年来,随着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增强,“国潮”时尚魅力凸显。文登花饽饽把国潮的“雅”与民间的“俗”有机融合,形成雅俗共赏的国风系列花饽饽。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文登是李龙王的故乡,文登花饽饽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龙的形象。此外,还把生肖、牡丹、如意、福袋、中国结、玉佩、鲤鱼等国潮元素融合搭配,不仅色彩和造型好看,还进一步深化和延展了美好的寓意。

“文登花饽饽”作为“山东省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料瑰宝”,不仅承载着胶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味觉记忆,更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幸福安康的美好祈愿。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增强。微景观系列花饽饽以乡村、童话、自然风景为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治愈功能的情绪价值,很受年轻人喜欢。还有企业推出供佛系列饽饽,多围绕着莲花设计造型,是花饽饽传统祭祖功能的延伸。

好吃,好看,担情怀,解乡愁,文登花饽饽,叫人如何不爱你?

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文登花饽饽正从一项民俗逐步发展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共同富裕的文化产业、富民产业。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花饽饽企业近40家,花饽饽作坊发展到130余家,产业总产值跃升至5亿元。“文登花饽饽”荣获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

掰开热气腾腾的花饽饽,蒸腾的是面香浸润的童年记忆——作为非遗传承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文登儿女,我们深知这些揉进节气时令的面食,早已扎根在婚嫁添丁、寿诞贺岁等各种民俗场景中。

(通讯员 于颖)